3、特瑞·修斯:珊瑚礁哨兵

  珊瑚研究者就大堡礁的大規(guī)模白化事件發(fā)出警示。

  今年三月,在飛過大堡礁上空時,Terry Huges的心沉了下去:海面之下映入眼底的是一片蒼白斑塊,那是珊瑚已經(jīng)死亡或即將死去的明確跡象。

  Hughes是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ARC)珊瑚礁研究卓越中心的主管,他說,自己和學生在看到航空調(diào)查的破壞結果后哭了出來。白化事件襲擊了幾乎整個大堡礁,初步調(diào)查顯示,大堡礁北段81%的珊瑚礁都遭到了嚴重打擊。這是有記錄以來大堡礁最為嚴重的白化事件——而且,這次事件只是太平洋各海域的珊瑚正在普遍遭遇的災難的一個縮影。

  熱帶太平洋的強厄爾尼諾變暖模式觸發(fā)了這場災難。高的異常的水溫使得珊瑚排出與之共生的蟲黃藻,而后者為珊瑚提供了大部分食物,以及它們的鮮艷色彩。一些珊瑚能在白化后恢復,但另一些則會死去。10月和11月的追蹤研究表明,在綿延700公里的大堡礁北段,已有67%的淺水珊瑚死亡。

  大型厄爾尼諾事件發(fā)生時,Hughes本人正在大堡礁中段附近從事研究。在領導開展初始調(diào)查后,他實質上成為了這場災難的發(fā)言人。在媒體對白化報道的高峰時期,修斯一天接受了35場采訪。

  “在澳大利亞,就連從來沒去過大堡礁和很有可能永遠不會去的人們也將它視為國家標志,”Bob Pressey說;他是Hughes在ARC的同事。

  這場危機推翻了一些既定的觀念。Hughes說,對白化的傳統(tǒng)觀點是,珊瑚會在排出蟲黃藻后慢慢餓死。但今年的水溫實在太高,“許多珊瑚在開始挨餓之前就死去了;它們實際上是被熱死的。”

  過去幾年來,隨著全球溫度反復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全球的珊瑚都陷入困境。2015年十月,在夏威夷、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和馬爾代夫的珊瑚相繼發(fā)生白化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宣布,珊瑚白化已成為一場全球性事件。

  今年,白化擴散到了澳大利亞、日本和太平洋的其他地區(qū)。研究者表示,隨著氣候變化推升基準溫度,白化將會更為頻繁地侵襲珊瑚礁。在一些情況下,頻繁的白化將會使得大部分珊瑚都無法存活。

  Hughes還不打算放棄大堡礁。但最近的白化事件使珊瑚變得非常脆弱,極易受到病原體和捕食者的攻擊。如果不久后再次發(fā)生,還將會對珊瑚帶來更大的打擊,“我們想要告訴公眾的是,”他說,“應對氣候變化的時間已經(jīng)不多了。”他也是2016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之一。

  4、古斯·凡德爾:冷卻者

  大氣化學家為達成國際氣候協(xié)定打下基礎。

  大氣化學家并沒有多少拯救世界的機會,但在今年十月,Guus Velders得到了一個屬于他的機會。他參加了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舉行的國際談判,會上,各國代表試圖約定逐步停止生產(chǎn)和使用氫氟烴(HFCs)——一種常在空調(diào)中使用的超級溫室氣體。

  大多數(shù)國家同意了大力削減氫氟烴的時間表,但印度和少數(shù)其他國家想另外推遲四年。在經(jīng)過模型計算后,Velders告訴談判國,這一讓步對地球的影響很小。

  這一點以及他先前的工作為達成全球協(xié)議鋪平了道路。10月15日,有關禁用氯氟烴的協(xié)議簽字通過,廣受好評。說話輕聲細語的Velders是荷蘭國立公共衛(wèi)生與環(huán)境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員,他對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感到自豪:“我之前從來沒有參與過能促進在氣候方面達成全球共識的工作,”他說。

  但這并不是個巧合。Velders的同事說,他是氫氟烴排放領域的世界級專家,除他之外,沒有人能在基加利會議上提供如此迅速的分析。他也與科學界同仁一起,將1987年簽署的《蒙特利爾議定書》——一個旨在保護臭氧層的國際協(xié)定——改造為對抗全球變暖的工具。

  根據(jù)《蒙特利爾議定書》的規(guī)定,制冷劑也是強力的溫室氣體;Velders的團隊還表明,《蒙特利爾議定書》在控制全球溫度方面的貢獻實際上高于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最近,他的團隊還估測了氫氟烴在本世紀可能造成的變暖程度,為有關氯氟烴的協(xié)議打下了基礎,該協(xié)議成為《蒙特利爾議定書》的一個修正案。

  “Velders的團隊總能在正確的時間回答合適的問題,”Durwood Zaelke表示,他是一家位于美國華盛頓特區(qū)的倡議團體——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治理研究所的主席。“可以確定地說,沒有他們,我們就沒法達成協(xié)議。”

  現(xiàn)在,Velders的團隊又回到了原點。由于禁令的達成,他們有關氫氟烴排放增長的預測作廢了。對于這樣的“研究挫折”,Velders完全接受。但他還是2016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之一。

  5、賽琳娜·M·杜爾基:寨卡偵探

  醫(yī)生與時間賽跑,試圖解開巴西東北部的醫(yī)學謎題

  2016年,對寨卡病毒的恐懼在全球擴散,作為美洲首個出現(xiàn)疫情的國家,巴西正處于恐慌的中心。一些研究者甚至呼吁推遲8月的里約夏季奧運會。但Celina Maria Turchi Martelli遠離媒體喧囂,抗戰(zhàn)在巴西東北部的寨卡疫情前線,試圖解開這個醫(yī)學謎團。

  Turchi是一位醫(yī)生兼?zhèn)魅静<遥?015年9月,她的生活被寨卡病毒徹底打亂了。當時,巴西衛(wèi)生部派她去調(diào)查她的家鄉(xiāng)伯南布哥州新生兒小頭癥(頭部和腦部異常小)病例顯著增加的情況。很快,她就確信巴西正面臨著一場公共衛(wèi)生危機。“作為流行病學家,在我最壞的想象中,也沒想到新生兒小頭癥這樣的疫情,”她說。

  Turchi就職于累西腓市的Aggeu Magalh?es研究中心。她立刻聯(lián)系了全球科學家尋求幫助,她組建了一支包括流行病學家、傳染病學家、兒科醫(yī)生、神經(jīng)病學家和生殖生物學家組成的專家團隊。Turchi說,他們面臨的挑戰(zhàn)是艱巨的:寨卡病毒并沒有可靠的實驗室檢測方法,人們對小頭癥的病例定義也沒有達成共識。但她積極聯(lián)系的合作獲得了回報:Turchi和同事們最終得到了足夠的證據(jù),表明懷孕前三個月內(nèi)感染寨卡病毒和新生兒小頭癥間存在關聯(lián)。她也是2016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之一。

  不過,Turchi表示,寨卡病毒的謎團還遠未解開。雖然寨卡病毒已經(jīng)傳播到了美洲各地,但人們預計的巴西東北部之外的小頭癥病例爆發(fā)并未發(fā)生。Turchi正與她的專家團隊一起探究各中原因。Turchi說,當她剛開始在累西腓市的醫(yī)院研究這場疫情時,她必須大膽創(chuàng)新,“并沒有什么現(xiàn)成的書本供我參考。”現(xiàn)在,她和她的同事正在自己撰寫這本書。

  6、亞歷山德拉·埃爾巴克彥:傳統(tǒng)挑戰(zhàn)者

  不過幾年的時間,Alexandra Elbakyan就從信息技術專業(yè)的學生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在逃犯人。

  在2009年,當時的Elbakyan還是一位研究生,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準備自己的畢業(yè)研究項目。她需要閱讀大量學術論文,卻無力支付高昂的費用,這令她倍感沮喪。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她學會了如何繞過出版社的付費墻。

  很快,她的技術供不應求。每當看到有科學家在網(wǎng)絡論壇上請求無法訪問的論文時,Elbakyan都很樂意伸出援手。“因為發(fā)送原本需要付費的論文,我經(jīng)常收到人們的感謝,”她說。2011年,她決定將這個過程自動化,于是,Elbakya建立了Sci-Hub,一個抓取付費論文并向任何發(fā)出請求的人提供論文的盜版網(wǎng)站。今年,由于主流媒體的關注,人們對Sci-Hub的關注大大增長,使用量也隨之飆升。根據(jù)Elbakyan的數(shù)據(jù)顯示,Sci-Hub目前約收錄了6000萬篇論文,2016年的下載量有望突破7500萬次,而去年為4200萬次,據(jù)估計,這約占全球科學出版商所有下載量的3%。

  這可謂是大規(guī)模的版權侵犯,并為Elbakyan本人帶來了聲譽、批評和一樁法律訴訟。很少有人支持她的違法行為,但更多的人則認為Sci-Hub推動了開放獲取運動的發(fā)展——認為論文應被(合法地)免費閱讀和重復使用。“她的所作所為令人敬畏,”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學家和開放獲取擁護者Michael Eisen說。“難以獲取科學文獻獲取是巨大的不公,而她一舉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Sci-Hub運營的最初幾年里,一切風平浪靜,但隨著其規(guī)模不斷壯大,訂閱出版商無法繼續(xù)無視它的存在。2015年,荷蘭出版商愛思唯爾在出版行業(yè)的廣泛支持下,以侵犯版權為由在美國向Elbakyan提起訴訟。如果Elbakyan敗訴,她將面臨支付上千萬美元損失費的局面,甚至可能鋃鐺入獄。(因此,Elbakyan沒有透露她目前的位置,而是通過加密電子郵件和信息接受本文采訪)。2015年,美國法院命令關停Sci-Hub,但Sci-Hub通過其它域名再次開張。

  Elbakyan的名字屢見報端,她說她每周一般會收到一百條支持她的消息,有時也有捐款。她感到自己在道德上有義務維持網(wǎng)站的運行,因為用戶們需要它來繼續(xù)自己的研究。“運行一個像Sci-Hub這樣的論文獲取網(wǎng)站有錯或可恥嗎?我不覺得,因此我可以坦然面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她說。

  不論是批評者,還是支持者都認為即使Sci-Hub不復存在,它的影響還會長存。“全面開放獲取是大勢所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非營利組織Impactstory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Heather Piwowar說,Impactstory旨在幫助科學家追蹤其在線產(chǎn)出的影響。“但是我們認為,并且也希望Sci-Hub正讓收費獲取的出版商驚慌失措。因為在很多情況下,恐慌才能真正驅使他們做出正確的事情,向開放獲取模式轉變。”

  無論這一點是否能實現(xiàn),Elbakyan說她都將會繼續(xù)建設Sci-Hub,尤其是擴充年代較久的文獻;與此同時,她正在攻讀科學史碩士學位。“Sci-Hub網(wǎng)站是我自己維護的,但如果我倒下了,將會有其他人代替我,”她說。下一頁還有更多2016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信息,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