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1636-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也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共歷十二帝,入關后傳十帝,享國268年。在這十二個皇帝之中,有千古一帝的賢明圣主,也有喪權辱國的昏庸之輩。現在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這些歷朝歷代的各式君主,來回望他們在歷史的長河里或橫刀立馬、或血淚淋淋的精彩一生。

清朝皇帝能力排名前十

  第一、康熙

  第二、努爾哈赤

  第三、皇太極

  第四、雍正

  第五、順治

  第四、雍正

  第五、順治

  第六、乾隆

  第七、嘉慶

  第八、道光

  第九、咸豐

  第十、光緒

第一、康熙

  康熙皇帝又名愛新覺羅·玄燁,,大清圣祖仁皇帝,清朝第4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以來第2位皇帝,年號“康熙”。按規矩來說,建國第一位皇帝稱祖,以后的繼位人稱宗,而康熙以大清第四位皇帝的身份獲得清圣祖的稱號,足見其功勛卓越。他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八歲除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討伐準格爾丹部,在與俄羅斯國的戰爭上屢戰屢勝。康熙皇帝神文圣武,不僅在國家大事上文韜武略,更精通多國語言,在天文學、物理學、水文等等自然科學方面也頗有造詣。

第二、努爾哈赤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清朝的奠基者。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平定遼東部,明神宗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后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后,遷都沈陽。之后席卷遼東,攻下明朝在遼七十余城。1626年七月中旬,努爾哈赤去世,葬于沈陽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戎馬一生,與明朝、遼東軍鎮、各地起義軍等等各方勢力斗智斗勇,在對外擴張戰爭中屢建奇功,為大一統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軍事基礎。

第三、皇太極

  清太宗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滿族。他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后,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1636年,皇太極改女真部族名為滿洲,并在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皇太極繼位時,后金外有明朝、蒙古、朝鮮之憂,內有各部分崩離析、離心離德之患,皇太極逐步建立完整的行政體制并取代八旗制度,并試圖以君權與八大王議政會議相抗衡,從而牢牢將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民族問題上,皇太極一方面賜予漢人奴隸土地以充實生產,一方面借藏傳佛教拉攏蒙古各部,以增強綜合國力。皇太極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四、雍正

  雍正,名愛新覺羅·胤禛,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雍正帝在位期間重整機構并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并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等。雍正密折制度使朝臣互相監視,加強對朝政的控制,又借西北用兵之名設立軍機處和南書房越過八王議政會行使權力。而且改善秘密立儲制度,這樣使得皇位繼承辦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諸皇子互相傾軋的局面。雍正在位十三年間,勤于政事,光是奏疏批閱便達一千多萬字;他厲行改革,推行攤丁入畝、火耗充公,抑制土地兼并與貪墨,保護小農經濟。他對自己的評價是“朝乾夕惕,以勤先天下”。

第五、順治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清太宗皇太極第九子,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清世祖順治是清太宗皇太極第九子,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年輕氣盛的他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祖制成法有所更張,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迅速穩定了清朝對全國的統治。為了使新興的統治基業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順治帝在多爾袞和豪格的斗爭中取得漁翁之利,并在入關之后迅速穩定了對中原的統治,緩和了民族矛盾。

第六、乾隆

  乾隆,名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漢學在此期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他重視社會穩定,關心百姓,在位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并且重視水利建設,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國庫日漸充實。乾隆皇帝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并拓廣了領土,并且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占領了新疆,正式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

第七、嘉慶

  嘉慶,清仁宗愛新覺羅·颙琰,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 年號嘉慶,在位二十五年間,他肅清吏治,懲治了貪官和珅等人。但他為了維護政權穩定對統治階級的肅貪力度有限,以致于收效不大。終嘉慶一朝,貪污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嘉慶一朝是大清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八旗子弟腐化,河道漕運糜爛,白蓮教作亂等等問題接踵而起,,由此中國錯過世界世界工業革命興起的契機,開始走向中衰。

第八、道光

  道光帝,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軍入關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道光帝在位期間清朝已經無可挽回的走向衰敗,他為了扶大廈于將傾,整頓吏治,清理鹽政,肅清海運,嚴禁鴉片。但是道光作為皇帝資質平平,并沒有改革弊政的手段與決心,在鴉片戰爭中驕傲的天朝上國一敗涂地,從此中國徹底走向衰落。

第九、咸豐

  咸豐,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清朝第九位皇帝,入關后的第七位皇帝。清代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手中握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年輕的咸豐和他的父親道光一樣,繼位之初便有實施新政、匡扶社稷的雄心壯志。他著手于重組朝政,卻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以一連串的不平等條約草草收場。

第十、光緒

  光緒帝,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九位皇帝。在光緒親政后發生的甲午戰爭中,光緒帝極力主戰,但終以戰敗告終。他極力支持梁啟超、康有為變法圖強,實行“戊戌變法”,卻受到以慈禧為首的保守派反對。光緒帝打算依靠袁世凱新軍掣肘保守派,反被袁出賣,從此幽禁中南海,郁郁而終。光緒和咸豐、道光一樣,都有煥然與天下新的美好愿望,但卻苦于能力不足,時運不濟,身為帝王之身,卻淪為無枷之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