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登高》是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該詩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七律之冠”的《登高》。首句寫登高仰望,寫山,秋風急吹,天高氣爽,峽中不斷傳來猿猴長嘯之聲,哀轉欲絕;第二句寫登高俯視,寫水,白白的沙灘,鳥兒在來回飛翔;頷聯兩句分承首聯的一、二句,從大處、遠處落墨,進一步描寫登高望到的山景和江景;詩的后四句寫登高感觸之情,頸聯抒寫自己長期漂泊,觸景生悲和多病纏身、登高傷懷的凄苦心情;尾聯敘寫自己艱難潦倒的遭遇和悲涼寂寞的情懷。此詩表現了凄清壯闊的畫面,表達了作者沉郁悲涼的感情,該詩的平仄粘綴也都符合詩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