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得票
2022年4月,三道壩鎮入選2022年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名單。
三道壩地處新疆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位于米泉市以北17公里,距離首府烏魯木齊34公里,是新疆著名的“漁米之鄉”,有著“塞外江南”之美稱。其北部與農六師五家渠相連,吐烏大高等級公路斜穿東南部,市鎮公路兩條,交通便利,通訊設施完善,有線電視,移動通信、網絡覆蓋全鎮。經濟發展平穩,百姓安居樂業。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所轄,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形分為三部分東南部為丘陵山區,海拔
三道壩鎮650米至4233米;中部為沖積平原,海拔418米至650米,平原南部,地勢平坦,水源豐富,主要是糧食種植區; 北部屬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的一部分,海拔426米至630米,是市內的主要冬草場。全鎮現有總人口14089人,轄17個行政村,土地總面積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66萬畝,水稻2.66萬畝,水產養殖1108畝,牲畜飼養量6.83萬頭,食用菌面積90.85萬平方米。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全鎮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農民收入迅速增加。
2004年生產總值22403萬元,同比增長11.98%。其中一產增加值4860萬元;增長7.02%;二產增加值11427萬元,增長12.43%;三產增加值6166萬元,增長15.37%;農民人均收入4928元,同比增加505元,增長11.1%。
鎮黨委、鎮政府在農業生產上緊緊圍繞“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兩個目標,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狠抓三大結構調整,四大基地建設和四條產業鏈延伸,繼續實施科教興鎮戰略,加快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經濟實現了較快增長。
-
歷史沿革
民國初年,新疆督辦楊增新圍地租田,以其長子的名字楊乾德,給屬地冠名為乾德堂,建立乾德農場,形成乾德縣(今米泉市)雛形,舊址便在今天三道壩鎮的三道壩村,以湘乾文化為底蘊的三
鎮政府大樓道壩稻鄉文化自此淵源流長。隨后數年,以陜、甘、寧、青籍民潮為代表的北方文化,以江蘇、安徽籍支邊青年為代表的南方文化,加以博大精源的中原文化,在素有“塞北江南”美譽的乾德縣大地上,再次撞擊,形成了中國名鎮三道壩獨特的湘乾文化精髓。
-
自然條件
地形
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地形分為三部分: 東南部為丘陵山區, 海拔 650米至4233米;中部為沖積平原, 海拔418米至650米,平原南部, 地勢平坦, 水源豐富, 主要是糧食種植區;北部屬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的一部分, 海拔426米至630米,是市內的主要冬草場。
山脈
境內山體屬博格達山脈的西部末端, 北東—南西走向, 山勢由北向南逐漸升高。山體破碎, 山頂渾園, 起伏較小。最高峰為艾不里哈斯木達拉峰, 海拔4233米。高山區為夏牧場, 中山區為森林地帶和冬草場, 低山丘陵為春秋草場和旱作農業區。
水系
市內有大小水流31條, 其中常流水河溝16條, 季節性洪水溝15條。分屬南山、東山、平原三個水系。南山、東山水系分別發源于南天山和博格達山, 平原水系由地下潛水溢出補給。主要河流有: 水磨溝河、鐵廠溝河、老龍河。地面水資源有 12476萬立方米。
氣候
米泉市屬大陸性中溫帶干旱氣候區。冬季嚴寒, 夏季酷熱, 光照充足,蒸發量大。山區年平均降水量519.4毫米,平原地區年均降水量212.毫米。 沙漠地區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左右。年均氣溫7.3℃, 元月平均氣溫—15.5℃, 七月平均氣溫24.1℃, 極端最高氣溫38.1℃, 極端最低氣溫—29.7℃。無霜期165天。 全年多西北風, 風力2至5級, 最大風力9級。
土壤
栗鈣土; 分布在柏楊河、新地梁、北傲魏家泉中山地帶, 占可耕地總面積的2.05%;棕鈣土, 分布在天山村、柏楊河低同區, 占16.8%;灰漠土, 分布在古牧地、曙光、大草灘、十二戶戈壁, 占 24.63%;潮土, 分布在古牧地、長山子、羊毛工, 占13.8%;水稻土, 分布在長山子、三道壩、羊毛工等水位高的地帶,占 23.56%;鹽土,分布在堿梁、高家湖、羊毛工、陜西工、柳樹莊、西莊子、蔣家灣等地, 占19.16%。
-
農業簡介
2004年,全鎮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4718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23402畝;糧食作物中,
長勢旺盛期的稻田以水稻種植為主,水稻種植面積19093 畝,優質品種秋田小町面積12000畝,平均單產 621公斤;經濟作物面積11316畝,經濟作物中蔬菜、瓜果種植面積 5167畝;食用菌以堿泉子基地為中心,三村鼎立輻射全鎮,達90.85萬平方米;畜牧業以堿泉子養殖小區為重點,帶動全鎮的發展。小區現已入住 129戶。
總得票
中國十大消費最高的城市排行榜
2022-09-22中國上市公司最多的城市排名
2022-09-29成都各區縣面積排行
2022-10-28世界福利最好的十個國家排行榜
2022-09-30迪慶各區縣面積排行
202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