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得票
2014年7月,靖城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2012年12月,環境保護部授予靖城鎮2010—2011年度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
靖城鎮地處南靖縣東大門,距漳州市區15公里,物華天寶,經濟繁榮,面積100.8平方公里,人口4.9萬人,是漳州市重點衛星城鎮。這里自然資源豐富,現代農業發達,是全國白背毛木耳生產示范基地、福建省最大的珍稀食用菌推廣中心和生產基地及漳州市綠色有機栽培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基地,也是飲譽海內外“天寶香蕉”的主產區,已初步建立食用菌、香蕉、龍眼、荔枝、反季節蔬菜、淡水養殖、禽畜、花卉等八大生產基地。這里基礎設施配套,投資環境優越,龍廈鐵路穿境而過并設立漳州貨運站,實現全鎮村村通水泥路目標,境內設有省級重點預備建設項目——南凌項目區。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速,擁有民營企業、“三資”企業978家,基本形成農產品加工、電子、食品、鞋業、建材、家俱等六大工業群體。高度發達的工農業直接帶動了第三產業的全面繁榮,商業、飲食、流通、運輸、修理、信息、健身娛樂等八大服務體系日臻完善。機遇與挑戰并存,希望與困難同在,團結務實,開拓創新的靖城人民決心以勇往直前的膽識和氣魄共創明日輝煌。
靖城鎮位于福建省南靖縣東南部,東界薌城區,西接山城鎮,南與平和縣、龍海縣毗鄰,北與龍山鎮和五鳳農場相接,西北與豐田華僑農場相連,總面積130平方公里。屬沖積平原和黃壤丘陵,國道319線通過北境,九龍江西溪縱貫南北。
歷史文化
靖城古稱蘭陵,相傳古時大帽山下出產一種名貴蘭花,由此而得名。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至民國27年(1938年)580多年間,為縣治所在地。元、明、清時期屬坊,屬由義里和居仁里。民國時期屬城廂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為第二區,1958年為靖城人民公社,1984年7月改稱靖城鎮。1990年,劃分為24個行政村、1個居民委員會346個村民小組,共有13467戶、57407人。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建立儒學。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設立社學。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創辦縣立高初等兩所小學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創辦南靖第四中學、古湖中學、草坂中學以及26所小學。還興建1座鎮辦影劇院和1所鎮辦衛生院、24所農村醫療站。
靖城位于荊江和龍山溪匯合處,地勢平坦,河床略低于田地,歷年常受水患。清光緒三十四年至三十九年間(1904~1908年)曾發生3次特大洪水,其中光緒三十七年七月十八日,西河石佛壩決口,縣衙、侖庫、學宮、鼓樓、武屆均被沖毀,淹死153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0多次撥款修筑堤岸,興建湖前電力灌溉站和滄溪電排站,以及具有116萬立方米容量的大房水庫和7個10萬立方米的水庫。
靖城是漳州通往龍巖必經之道,歷來是軍事要地,民國21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東路軍挺進漳州時,-軍閥張貞部在榕仔嶺至峰蒼嶺、十二嶺設重兵把守,紅軍分兩路進攻,張貞部全線崩潰,紅軍勝利進漳。紅十五軍進駐靖城時,司令部設在文廟,政治部設在城隍廟。
名勝古跡有元代建筑的寶珠山道原亭和建于明初的文昌塔及圓山北坡的三道亭。
經濟發展
全鎮耕地48764畝,其中水田38024畝。農業以水稻為主,其次為甘蔗、花生。1990年產糧24284.1噸,產蔗67647噸,產花生383.9噸。水果四季飄香,草坂荔枝、徑里金桔、珩坑楊桃、瀝陽芒果、下割香蕉,尤負盛名。此外,還有石榴、枇杷、龍眼、西瓜、鳳梨等。1990年,水果總產19162.5噸,其中:柑桔505.2噸、荔枝628.0噸、香蕉16701.0噸、龍眼563.3噸。魚池1638畝,產魚336噸。農業總產值9144.9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歷來被譽為水果魚米之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力發展鎮(社)辦企業,創辦了糧油廠、鐵廠、竹器廠、木工廠、機磚廠和建筑業等。1990年,工業企業總產值88萬元、傳統產品有下魏草席、湖山竹笠、天口磨刀石、武林畚箕。
靖城文昌塔
靖城文昌塔位于南靖縣靖城鎮湖林村,年代為明。簡介: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始建,清兩次重修,為舊南靖縣治水口關鎖的標志性建筑。塔基直徑7.65米,邊長3.08米,周長25.35米。塔身通高
靖城鎮特產與美食南靖鄭店菜脯汁
南靖鄭店菜脯汁是福建漳州南靖的特產。在閩南一帶農村種植許多菜頭,人們用它曬菜脯干,這不稀奇。然而用菜脯干熬出菜脯汁,這就少見了。南靖縣靖城鎮鄭店村盛產菜脯汁,當地流傳的“鄭店菜脯汁”故事,還和明代著名
總得票
琿春十大強鎮排名
2023-03-23全國名聲最好的省排名
2022-08-312023中國最早入秋的五大城市排行榜
2023-03-09青海十大強鎮排名
2023-03-04河北十大面積最大的城市排行榜
2022-10-12